- 中联重科:中国工程机械科技创新的灵魂
作为一家以国家级技术研究院班底发展而来的上市公司,中联重科一路走来,虽有诸多不易,却是高歌猛进。18年前的一个梦,如今真真成了现实:500亿的产值,几十亿的纯利,全球第10的市场地位。中联重科紧紧抓住“基础原始性创新”、“集成创新”和“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”等三个重要环节,研发制造了一大批满足我国建设施工领域需求的高端装备,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提升,树立起国人参与高端设备制造业全球竞争并战而胜之的信心。中联重科创新发展的实践,实实在在地印证了那个著名的论断:“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”。
中国工程机械技术的发源地
中联重科的前身是国家建设机械研究院,1954年成立于北京,1960年代三线建设时搬迁到湖南常德,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搬至长沙。1992年,在国家号召科研院所改制的洪流中,时任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个兵、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重科。如今,中联重科已将原建机院吸收合并进来。回顾新中国工程机械史,建机院和中联重科是我国工程机械技术的发源地。计划经济时代,长沙建机院长期耕耘在一线企业背后,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,先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进行技术支持,满足共和国建设的需要。大量的技术输出,虽然没有为当年的长沙建机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,却奠定了行业内备受尊重的科研权威地位。回头看看苏北、华中、广西、山东等地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,均能看到长沙建机院留下的技术印记。它还能从一个角度解释,为什么市场基础并不好与缺少区域优势的长沙,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中部的工程机械之都。中国工程机械技术进步的引擎
中联重科200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。上市以来,中联重科秉承国家科研院所本色,始终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、推动行业整体发展为己任。与纯粹生产型企业不同,中联重科非常注重基础及原始性技术创新。通过搭建共性技术研究平台,加大共性技术应用研究的投入,中联重科充分发挥“企业国家技术中心”、“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”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优势。目前,中联重科每年研发经费的投入已占年销售收入的5%以上,年均产生300多项新技术、新产品。这些新技术、新材料的应用和全行业推广,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工程机械的性能和可靠性,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,使行业技术质量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。例如液压传动及控制、电力拖动及智能化控制、大型结构件的轻量化设计在工程起重机械、混凝土机械、路面施工机械等建设机械上广泛应用,大大缩小国内产品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。新型耐磨材料在混凝土泵上的应用,使混凝土活塞在高压泵送下寿命提高50%,其它关键易损件寿命提高1.2倍,显著降低了用户使用成本,提高了行业整体竞争力。高强及超高强钢焊接及其缺陷控制技术,使现代材料在大型结构件上的应用成为可能,极大地提高了大型工程机械的整机水平,打破行业国际巨头在大型工程设备方面的垄断。
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制定者
科研院所背景及长期对技术进步不懈追求,促使中联重科一直致力于探讨和践行“标准如何与产业结合,标准如何为产业服务”,并在行业内担当着标准制订者、推动者和实践者的特殊角色。多年以来,中联重科一直把标准化工作作为推动产业科技化的重要手段,致力于行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。首先,中联重科以内部技术标准体系为基础,结合国内的产品技术现状,及时制订和修订国家(行业)标准。中联重科历年来共负责起草或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63项,行业标准215项。《混凝土泵车》行业标准获2007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。其次,中联重科以产品品牌的国际化为基础,争取国际标准的话语权。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/ TC96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C6流动式起重机、SC7塔式起重机技术委员分会国内技术归口单位,中联重科承担了相应的国际标准的各项管理工作。2008年,中联重科进一步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/TC96/SC6/SC7流动式起重机/塔式起重机国际标准投票P成员(Participating Member)单位,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唯一代表,表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从此实质性拥有了国际标准的话语权。